位於江西省東北的婺源縣是一個山明水秀的地方、處於和黃山與武夷山旅遊金三角區域、屬於古徽州六縣之一、也是徽州文化的發祥地之一、素有書鄉與茶鄉之稱、是全中國著名的文化與生態旅遊縣、被外界稱為中國最美的鄉村、也是中國古建築保存得最完整的地方之一,婺源雖位於江西省境內、但古時也屬於徽州地區、與黟縣著名的宏村、西遞村同樣屬於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的皖南古村落,風貌更原始、保存更完好的婺源、每年的春、夏、秋三季是婺源最好的旅遊季節、春天的油菜花海、夏天的荷花以及秋天滿山滿谷的楓葉,都相當有看點
江西省婺源縣與安徽省和浙江省交界、是上饒市所轄的一個縣、東為浙江開化縣、北為安徽休寧縣,西為景德鎮市、浮梁縣和樂平市、南鄰德興市,東部、北部為山區,中部、南部多丘陵、盆地,基本地貌特徵呈北高南低、最高山峰擂鼓峰、位於北部與休寧交界處海拔約1629公尺、全縣大部份地區屬樂安江流域,婺源縣境內古村落遍佈鄉野、保存完整且獨具徽派風格、境內多森林溪流、自然環境與人文氣息共生共融、人民生活質樸安逸,唐開元24年(736)休寧縣洪真謀反經3年討平、開元28年(740)析休寧縣回玉鄉和樂平縣的懷金鄉置婺源縣、治清華鎮隸歙州、天復元年(901)縣治遷至弦高(今紫陽鎮),1949年5月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占領婺源、將婺源劃歸江西省贛東北行政區浮梁專區管轄、9月改屬江西省樂平專區、11月重屬浮梁專區、1952年10月劃歸江西省上饒專區管轄至今
有著中國最美鄉村聲譽的婺源,因有境內的藍天、青山、小橋、流水、人家、粉牆、青磚、黛瓦天人合一的生存基因、猶如一幅意境深遠的山水畫、呈現出如夢境般的世外桃源、展示世所罕見的田園鄉景、有著返璞歸真和超凡脫俗的感覺,黃山歸來不看山、婺源歸來不看村、婺源鄉村之美、在於渾然天成的和諧、青山向晚盈軒翠、碧水含春傍檻流、無論是民居還是村落的造設、無不講究人與天、地、山、水的融洽關係,或枕山面水、或臨溪而居、山山水水皆成人家、形成此間村村是畫步步皆景、山水間飄渺著的朦朧霧紗、古意盎然的民居石徑廊橋、青山綠水環繞其間、全然惕透著一派水墨丹青的韻味,幢幢斑駁不一的老屋、密密的依水而立、青石板的曲徑、沿著溪沿著街巷鋪陳開去、河溪曲折蜿蜒、河邊便是塊塊洗衣的青石板、日月流轉不知有多少婺源女人、每天勞作在浣衣石上、從日出到日暮、從青絲到白鬢,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當年朱熹在讚美家鄉的清流時、心境一定是極其眷戀的
婺源風景區的範圍涵蓋整個婺源縣、是以婺源縣城“紫陽鎮”為中心、婺源的景點按照地理位置、主要可以分為東線西線和北線三個部份,跟團旅遊當然是走馬看花、一線也沒有的安排幾個景點參觀、由景德鎮到婺源、我們首先抵達的是北線的“清風仙境”,清風拂征衣馬蹄催送方知返、仙境迷遊客瓊漿醉飲不思歸、這正是清風仙境最真切的寫照、傳說南宋紹興元年〈1131〉、抗金名將“岳飛”征李成路經婺源時、曾率衆將領到此納涼歇息、他們在清風洞突出的冷氣吹拂下、僅坐片刻就感覺非常舒暢、爲此岳飛高興的稱讚“好一處清風仙境”、從此青螺洞(洞窟回環曲折、形如螺殼而得名)、始稱清風洞、又名清風洞窟
婺源清風仙境景區位於江西省婺源縣西北部賦春鎮嚴田王村、古縣治清華鎮—賦春鎮公路旁、由於此地環境優美景色淳樸、2013年10月被中國文化部中鄉辦評為中國原生態旅遊文化原生態基地,清風洞窟距今二億多年前古生代時期形成的喀斯特溶洞、洞中鐘乳石筍千姿百態晶瑩絢麗、見證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仙女潭、龍宮、定海神針、青螺水簾、蟠桃瑤池、鳳凰池、仙人橋、石門關、千佛山、擎天柱等眾多景觀、令人目不暇接留連忘返、感受讓岳飛發出感嘆的清風、觀賞二億年前形成的喀斯特溶洞,婺源地處中亞熱帶四季分明、而洞內則另一個世界、隆冬時節霧氣騰騰、洞內溫暖如春,盛夏之時洞外知了聲不斷、而洞府之內涼爽如龍宮、龍宮內有龍井、相傳昔日鄉人禱雨轍應、洞府之上坡石林立曲徑通幽、實為旅遊好去處
婺源清風仙境風景區位於賦春鎮嚴田古樟景區往清華鎮約4公里處、離婺北重鎮清華鎮(彩虹橋景區)約10公里,如今清風洞因其冬暖夏涼、光度、濕度皆合宜的特色、被觀山月集團租用、用於存放觀山月集團旗下中國一流生態原漿高端白酒“清華婺”、奇林怪石暗影重重、排排酒缸秩序排列、空氣中醇香浮動別有一番滋味的洞藏美酒,清華婺屬於歷史名酒、早在唐開元年間就已經曉譽四方、如今清華婺作為江西四大名酒之一、以優質大米和清冽山泉水為原料、釀製出來後色澤金黃透明、芳香濃郁口味醇正、進口甜、落口綿的名酒
“婺源長壽古里洪村”:洪村生態旅遊景區位於婺源縣清華鎮西偏南約6公里處、是洪姓聚居的村落,按村譜記載:洪村始建於北宋初、最早遷居這裡的人名字叫洪濟,村莊坐落在一個狹窄而曲折的山谷裡、一條小溪傍村而過、跨溪建有三座石橋、村中有光裕堂、三書堂等宗族建築,茶規、養生河、永禁賭博等碑刻是宗族制度的見證,村中古代盛產松蘿茶、村人養生有道高壽者為數不少、故有長壽古里之稱,令人稱奇的是、在如此偏僻的山村裡、居然有四世大夫之家、足見婺源書鄉十戶之村不廢誦讀、確是名不虛傳
我們應該是被安排在此午餐“婺源風味”、餐標每人30元人民幣、應該只吃得到家常菜色,婺源自古屬徽州府一府六縣之一、其飲食文化承襲徽菜的傳統,以粉蒸、清蒸和糊菜為鮮明特色,主要名菜有:蹄包、幹魚、粉蒸肉、糊豆腐、李坑撰肉、糖醋鵝頸等,此外還有蒸汽糕、灰汁果、木心果、野艾果等特色小吃,婺源以山川秀美、土地肥沃物產豐富、賢俊眾多而盛行於世,婺源的四色特產非常有名、所謂四色就是指紅、綠、黑、白四種顏色、分別指代婺源特有的紅色荷包鯉魚、馳名中外的江西綠茶婺綠、丹青垂愛的黑色龍尾硯、個大肉脆雪白甜梨
洪村距離婺源縣清華鎮約12公里、婺源北線的景點之一、處在狹窄而曲折的山谷、周圍群山環繞溪水潺潺、風景秀麗民風純樸、是一處讓心靈靜息適合發呆的地方,行走在千年踩踏早已磨得發亮青石板路的靜謐村中、只見白牆黛瓦的徽派建築風格非常醒目、高高的擋火牆、歷經千百年風雨侵蝕、早已斑駁陸離的牆面難掩舊時輝煌、一條被稱之為養生河的小溪傍村而過,穿行在光裕堂、三書堂等宗族建築裡、映入眼簾的是令人拍案叫絕、嘖嘖稱奇的洪村三雕:石雕、磚雕與木雕,無論是易於雕刻的粗大原木、還是堅硬的石材、磚材,其雕刻或燒製的人物、花鳥蟲魚、飛禽走獸、生活場景,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清晰如昨,或鑲嵌在宗族建築外牆、簷頭、彰顯族人富有奢華,或裝飾在屋內大樑、門窗上、其工藝之精湛、技法之細膩、保存之完好、無不凸顯婺源人民的建築智慧,環視屋裡的樓閣、全是原木建造、雕樑畫棟雕飾繁雜豪華、結構緊密細緻、散發陣陣原木清香,或大或小的天井是屋內光線來源、左右回廊通道、連接上下廳堂、也是古代四合院建築風格在洪村最好體現
洪村是婺源著名的長壽地、俗話說人生七十古來稀、歷史上洪村最長壽者達119歲,就是現在村裡長壽老人不僅有七、八十歲的、還有很多九十多歲的,村口有一棵已1000多年的銀杏樹、相傳是洪村的始祖洪濟親手栽種、古銀杏樹高30多公尺、胸圍約5.2公尺、枝繁葉茂每年可產白果800多斤,銀杏葉能釋放微量的氰化氫、氰化氫是一種劇毒化學品、而這種極微量的氰化氫恰恰具有抗癌效應、洪村能成為長壽古里大概與此不無關係,銀杏樹旁邊還有一棵古樟樹、比銀杏樹還粗、雖早年遭受雷擊主幹已腐空、今僅有一根側枝、但仍歷風雨頂天立地、傲霜雪蒼鬱不黃、生機盎然,婺源洪村與中國著名古村落“安徽宏村”同音、不要搞錯了
洪濟是位雅愛林泉的隱逸之士、一天他漫遊經過此地、見這裡山林蔥翠欲滴、溪流清澈見底、環繞幽雅恬靜、因而慨然說:住此可興旺洪氏宗族,於是從婺源西鄉洪源遷來這裡定居、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洪村的古建築主要有洪氏宗祠光裕堂、奉直大夫靄庭公祠、敦素堂等、這些古屋不但保存完好、而且其內部的磚雕木雕石雕都非常精美、光裕堂內的一對抱鼓石是洪村石雕的代表作,靄庭祠內的雙鳳朝陽木雕十分精緻、太陽用盛開的牡丹花代替、四個樑托雕的是羊馬牛獅,還有一幅教子圖是水磨青磚雕中的精品、圖左邊雕刻的是鯉魚跳龍門、右邊是一老者在諄諄教誨稚子、栩栩如生表現住家望子成龍的願望
“婺源博物館”:始建於1953年的舊館坐落在婺源縣城紫陽鎮西側的儒學山上、是一幢具有民族特色的仿古式三層建築、展廳面積1000多平方公尺,2007年5月由儒學山原館遷至現址、位於婺源縣城紫陽鎮文公北路、主體為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現代徽派建築、館區面積5萬餘平方公尺、展廳面積6000餘平方公尺,屬國家重點博物館、江西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是反映婺源歷史的重要視窗
陳列廳現設有婺源千年、茶鄉美器、工藝珍寶、硯國明珠、明清書畫和當代藝術等六個專題展廳、集中反映原隸屬古徽州婺源的歷史風貌及人文典故、博物館每年接待遊客數萬人次、隨著婺源文化與生態旅遊的不斷升溫、近年接待遊客數量不斷增多,婺源文化底蘊深厚是文化之鄉、婺源民間素有崇美尚文的生活情趣、以此為源的婺源民俗文化、也就成諸多地域文化中一朵亮麗的奇葩、自明代中葉以來、江南各地古董鑒藏之風熾熱、一些婺源人不惜重金、大批購藏古玩字畫、澤被今世便有了今日的婺源縣博物館、館藏精品是劉世儒墨梅圖、呂紀蘆雁圖
婺源縣博物館據說是中國縣級市第一博物館、館藏文物十分豐富、有從商代到清代的石器、青銅器、陶瓷器、銅鐵器、玉器、漆器、金銀器、骨竹木雕刻、徽墨、硯臺、印章、書畫、刺繡等各類國寶級和一、二、三級文物達萬餘件,包括近千件國家三級以上文物和四、五十件國家一級文物,其中尤以唐宋名硯、兩宋紀年墓瓷器、明清書畫和明清歷代工藝品為優,館內精品有東漢元興元年陶權、兩宋名瓷名硯、明代鎏金鏨花銅燭臺、鈿翠座屏、透雕蟒紋玉帶等、明代劉世儒墨梅圖、呂紀蘆雁圖、清代漸江黃山圖,以及明代祝枝山、文徵明、董其昌、馮夢龍、清代鄭板橋等名家書畫代表作,此外漢代番漢興銅洗、明代翡翠鼇魚佩、明代松紋犀角杯、清代貓眼等數百件文物也極為珍貴,其中鈿翠座屏是由名貴鳥羽組成的大型牙雕插屏、明代鎏金鏨花銅燭臺(也稱百花金蓮炬)是一座銅制燭臺、重約90公斤高約2公尺、工藝精湛造型優美,圖飾由一百支牡丹、芙蓉、金菊花組成,朱熹使用過的宋代陶硯為海內僅見、大型翡翠畫重300克也為稀世珍寶
“婺源文化廣場”:位於城北武口開發區、南鄰二環路、北至博物館、東臨星江河、西靠紫陽中學、占地約6.3萬平方公尺,由前廣場、行政廣場、公園三大部分組成、整個外形酷似一巨大的欲展翅飛翔的蝴蝶、廣場中心矗立一根高約25公尺、直徑約2.6公尺的盤龍大柱、8根小一號的柱子則呈眾星捧月的姿態環繞四周,名人牆和記事碑則記錄著婺源十大歷史文化名人生平事蹟和婺源各個朝代的輝煌一頁,龍翔九天景觀柱整個柱高約24.8公尺、直徑約2公尺、底座直徑約8公尺、柱體共雕刻9條龍、其中8條呈對稱狀均勻分佈在底座上、另外1條沿柱身盤繞而上並昂首朝天、其上升的動勢突破傳統觀念的禁錮、與上天和未來連通形成整個廣場的制高點和視覺中心,在柱體的周邊設置旱噴的音樂噴泉、在夜間音樂燈光、湧動的水和騰飛的龍組合成一幅美妙的圖畫文化柱,分佈在龍翔九天景觀柱周圍的這八根小柱就是文化柱、柱高約8公尺、直徑約1公尺、柱體採用福建青石料、畫面都以山水雲彩來連貫,這8根柱集中提現婺源的歷史文化的地方特色、分別是茶文化、硯文化、生態文化、源遠文化、古建文化、徽商文化、書香文化、民俗文化
門樓:廣場的大門借鑒徽派建築中的門樓、整個廣場的建築物、包括門樓色彩都比較素雅、體現出徽派建築粉牆黛瓦的意境
集會廣場:由兩條弧線拼接而成、總面積約13000平方公尺、可容納2萬人次的集會、2003年9月26日婺源第一屆國際旅遊文化節的開幕式就是在這裡舉行的、中間是一條旱噴帶、兩側的兩組星象燈象徵婺源日新月異的發展前景,門樓兩側的弧形綠化帶與燈帶將停車場和集會區分隔開、整個廣場通過集會廣場、北區的休閒廣場以及中心景觀區的分佈來實現廣場行政、休閒、旅遊、集會相結合的多功能性、體現婺源的特色和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鳥瞰廣場就像一隻展翅欲飛的蝴蝶、它以傳統的對稱式將南北軸線分割為兩片均衡的蝶翼、內部的弧線與外沿直線的組合使廣場在莊重中增添了一份雅致
“婺源景觀橋”:婺源縣城北文化廣場處的星江河上、橫跨一座氣勢恢宏的廊式大橋名為景觀橋、橋身中間是行車道、兩邊為廊道結構建築、橋端入口處是具有徽派建築元素的馬頭牆立面、橋的兩邊共有6座徽式休閒景觀廊亭,2007年建成的婺源徽派景觀橋、座落於新建洲星江河上、東靠婺源汽車北站、西接婺源文化廣場、是連接城北區和源頭區的城市景觀大橋,景觀橋長約239.57公尺、寬約25公尺、有4孔3橋墩、橋身建築風格為古韻廊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