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22日 星期三

龍虎山上清古鎮天師府〈7〉


106222日星期三1910、在本篇前原稿即將完工之際、電腦Word檔因為容量太大而當機、加上電腦白痴不會處理以致檔案不見了、經老太婆協助仍然無法找回、可說今天是一整天的白工,雖然不是第一次的經驗、但是上一次已經是好久以前的事了,讓自己傻眼的事已經發生、只好一二三四再來一次、旅遊之前若是沒有做好行前準備工作、我心裡會覺得不踏實的

行程第6天三清山→龍虎山、車程約3小時、參觀龍虎山風景區:船遊仙水岩、戰國懸棺表演、仙女岩、天師府、上清古鎮

道教聖地龍虎山位於江西省鷹潭市南約20公里貴溪市境內、是第一代天師張道陵最初修道煉丹的地方、為道教正一派的祖庭,山之得名:一說兩峰對峙狀若龍虎、一說張道陵在此煉九天神丹、丹成而龍虎現,龍虎山景色秀麗風光奇特、素有形似武夷神似桂林之稱、是道教洞天福地中的第32福地,據道書記載:張道陵第4代孫張盛、在三國或西晉時已赴龍虎山定居、以後天師後裔世居龍虎山

龍虎山較早的道教廟宇是唐朝會昌(841-846)中所建的真仙觀、至宋代張道陵後嗣漸受朝廷重視、龍虎山道教隨之興盛、宋代龍虎山擁有大批道教宮觀、著名的有上清宮正一觀,至元代張道陵後嗣被封為正一教主、主領三山(龍虎山、茅山、閤皂山)符籙,明代前中期龍虎山道教續有發展、第43代天師張宇初除熟諳家傳符籙教法外、亦精通內丹術、且熟悉儒家經籍、為當時的著名高道,明中葉以後、特別是清代、朝廷對張道陵後嗣的待遇多加貶抑、龍虎山道教漸趨衰落,龍虎山地區在道教興盛時期、曾先後建有10大道宮、81座道觀、50座道院、10個道庵、其繁榮景象於此可見一般,然自漢至今桑海靡常、多數宮觀早已廢圮、山野茫茫無可辨認、保存至今者只有天師府

龍虎山以丹霞地貌峰林景觀聞名於世、其中主峰龍虎山(龍虎峰)海拔約247.4公尺、2001年被列為國家地質公園、龍虎山是中國第8世界自然遺產201082日龍虎山與龜峰被一併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龍虎山還有豐富的文化遺產、2600多年前古越人遺留下的仙水岩崖墓群已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世界地質公園、國家自然文化雙遺產地、國家5A級旅遊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道教發祥地,龍虎山有十不得是:尼姑背和尚走不得、仙女配不得、蓮花戴不得、仙桃吃不得、丹勺用不得、道堂坐不得、雲錦披不得、石鼓敲不得、劍石試不得、玉梳梳不得
 
 

上清古鎮是一個具有千年歷史的古鎮、該鎮屬龍虎山風景區、位於上清宮景區內、距鷹潭市區約25公里、源遠流長道教文化、富有特色的名勝古跡、古樸淳厚的民俗風情,當地特產有:板栗、豆腐、茄子乾等,古鎮上名勝古跡很多、長約2公里的上清古街上有長慶坊留候家廟天師府留候第天源德藥棧天主教堂等景點,沿河櫛比鱗次的吊腳樓船埠頭、更讓小鎮顯現出江南水鄉的風格、河畔浣紗村婦、擣衣少女戲水孩童、以及漁舟片片白鴨浮水、形成一條韻味十足的古鎮風景線,鎮東面有上清宮東嶽宮、東北面有南宋四大書院之一的象山書院瀘溪河對岸有明朝宰相夏言的故里桂洲村、及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紅十一軍和中央紅軍會師之處,在距古鎮約4公里的地方、還有天門山生態遊覽區、那裡有原始森林、瀑布群以及一些古民居

上清古鎮首先讓人稱奇的是古街的路面、幾乎所有的路面都是用瀘溪河裡的鵝卵石鋪成的、其形如鵝卵光滑溜圓扁長不一、密密地排列有序泛著光自然和諧、有的還排成太極或八卦狀精巧至極、這些小石頭經過成千上萬年瀘溪河水的沖洗撞擊棱角盡損、再加上近千年路人的腳底打磨已是光亮可鑒、行於其上一種極其舒適的感覺從腳底滲到髮根、一種古老的足音由遠而近、彷彿觸摸古老的中華民族的歷史,據專家考證上清建鎮於南北朝時期、鎮內道路歷盡滄桑、古老的吊腳樓等國家與省級保護建築有幾百處、重簷丹楹彤壁朱扉等典型的道教建築風格使這條古街特色鮮明、走進千年古鎮就像來到了道教博物館

這條古街未經過專家設計一切都自自然然、無形中有一種自然美、然而就是在這種自然當中、整條街又孕育著獨特的地方民俗風情,沿這條街逆瀘溪河水而上、街左邊的房子皆成階梯狀、每一家房子總比前一家的房子往前凸出約1公尺左右、據說這是當地人預示家事興旺的象徵,右邊的吊腳樓空蕩蕩地幾個木柱立於水中、漫步這條街區不必閃躲汽車的橫衝直撞、盡可悠閒自在觀看市井風情、漁民織網孩童戲耍怡然自得,三十六行不論要找其中的哪一行、轉個彎抹個角就到了、理髮的修鎖的修傘的盡在其中、街上的小吃是出了名的好味道、有白皙皙的上清米粉、水嫩水嫩的上清豆腐、朱紅朱紅的天師板栗等、都會讓人垂涎欲滴,往吊腳樓一坐、店主定能給你弄出個八卦宴來、弄出一桌子的道教文化味兒來,推測我們的行程應該是在此上清古鎮午餐、餐標一樣是每人30元人民幣的三清風味

在這條街上值得一提的是具有道教祖庭之稱的天師府、始建於北宋崇寧4年(1105)、雖歷經兵燹但至今仍保留其歷史風貌,天師府是歷代張天師居住的地方、占地約5萬平方公尺、有500多間房舍、樓臺殿閣金碧輝煌、曲徑回廊不計其數、府內古木參天,天師府原建於龍虎山下、後遷於上清,張道陵是中國道教創始人、後人尊他為張天師、而張天師的名號也被歷代帝王特許世襲、現在的張天師已經是張道陵的第63代孫了,整個建築均按照八卦形狀設計、分頭門、儀門、私第和後院、歷史上有南國無雙地西江第一家之譽,天師府選址別具一格、據說當年張天師選址於此頗費心機、其門臨瀘溪河、背依西華山、左右青山環抱、正是中國古代:前有照、後有靠、青龍白虎兩邊抱的寶地、府內豫樟成林古木參天、仙樂縹緲綠樹紅牆交相映輝、是道家清修之地
 
 
 
 

天師府全稱嗣漢天師府、又稱大真人府、坐落在上清鎮的中部、是歷代天師起居和祀神的地方、初建於宋代、現在的建築大部分為清代所重修、坐北朝南以府門二門私第為中軸線,修建玉皇殿天師殿玄壇殿法籙局提舉署萬法宗壇等、從而把宮觀與王府建築合為一體,天師府具有特色的景點主要有:府門1990年重建、有三個大門、中門正上方懸嗣漢天師府直匾一塊金光奪目、前正中兩柱掛有黑底金字抱柱對聯:麒麟殿上神仙客、龍虎山中宰相家,元代鑄造的9千斤重銅鐘和元代大書法家趙孟頫手書的大石碑靈泉井據傳係南宋著名道士白玉蟾奉天師法旨所鑿、玉皇殿原是天師的演法大堂、初建於明嘉靖5年、1992年大堂破損拆除、改建為今天的玉皇殿,私第是歷代天師的住宅、天師私第分前、中、後三廳,前廳是天師府的議事之所、始建於明代清代重修、1985年改為天師殿,天師殿正中大柱擎起的穿枋上有三塊金匾、中為道契崆峒、民國3年(1914)袁世凱贈給第62代天師張元旭的,中廳原為內客廳、是接待貴賓之處、譽為壺仙堂,後廳又叫上房、是天師食宿生活之處、中堂上掛有乾隆皇帝賜給第56代天師張遇隆的匾額教演宗傳,萬法宗壇是張天師作為道教教主掌管天下道教事務的象徵、整個天師府規模宏大古樸典雅、不愧有西江無雙地南國第一家之稱

天師府是遊龍虎山必排也是最重要的景點、天師府很大道觀很多、王師殿三清殿雷祖殿玉皇殿等都值得一拜,天師府的景色也很優美、整個景點裡綠樹成蔭、鬱鬱蔥蔥花團錦簇、空氣也很清新,天師府有一副畫裡面有四種動物、仙鶴梅花鹿蜜蜂獼猴、按照鶴鹿蜂猴的順序摸、升官發財

龍虎山的美在其山水、由紅色砂礫岩構成的龍虎山有99峰、24岩、108處自然及人文景觀、奇峰秀出千姿百態、有的像雄獅回頭、有的似文豪沉思、有的如巨象汲水、還有被當地人俗稱為十不得的景致、更可讓人想像到其景之妙,這些又逼真又不得的景觀中、都隱含著各自奇妙的傳說、聽來活靈活現回味無窮,龍虎山中的瀘溪河發源於崇山峻岭之中、似一條逶迤的玉帶、把龍虎山的奇峰怪石茂林修竹串聯在其兩岸、河水碧綠似染楚楚動人、時千流擊崖、水緩時款款而行、水淺處游魚可數、水深處碧不見底、與山岩相伴便構成一條澗水琉璃合、萬疊雲山紫翠堆的奇麗景象

行程中有安排“棚船或竹筏遊仙水岩”、從龍虎山山麓沿瀘溪河乘竹筏西行、乘船遊仙水岩、前往仙女岩景區、在七里之內有一百多座山峰、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被稱為仙岩與水岩的24座山峰,這裡清溪繞山蜿蜒奇峰橫臥碧波、四野景色美不勝收、有小灕江之稱、兩岸的岩石千奇百怪氣象萬千、特別是著名的十不得景點岩石景觀、大都惟妙惟肖妙趣橫生
 
 
 

仙水岩的古越懸棺表演之前、會有鸕鷀捕魚表演,鸕鷀捕魚是中國傳承千年的古老技藝、過去在漁民中一直世代相傳、隨著時代的變遷這種古老的技藝幾近失傳,葉葉扁舟出沒於龍虎山的丹山碧水之中、矯健的魚鷹、黝黑的漁夫、碧綠的江水、兩岸的群山、構成一幅完美動人的和諧畫卷,音樂響起後出發、六筏先呈一字排開、進入觀眾視線、到達指定演出地點後、六筏圍成扇面鸕鷀捕魚精彩上演

仙水岩的古越懸棺群崖墓驚人、有超過202座千年懸棺、是2600多年前的歷史印記、這些崖墓群鑲嵌在陡峭的石壁上、景區也安排有升棺表演活動、升棺與升官諧音也可以討個吉利、100016002小時有一場表演、讓人讚嘆古越先人巧奪天工的智慧,龍虎山的古代懸棺是咋升上去的?多少個世紀以來一直是一個不解之謎,古人經受太多的戰爭和災害之苦、夢寐以求的就是寧靜和太平、先輩們選擇將祖先安葬於凌空絕壁之上的崖穴或天然岩洞、讓祖先在一個青山環抱、碧水環繞寧靜幽美的環境中得到永遠安息、當時的人堅信:彌高者以為至孝、高葬者必有好報,龍虎山崖墓全部鑲嵌在仙水岩一帶的懸崖峭壁之上、其葬位離水面2050公尺以上,在仙水岩看懸棺模擬表演、充滿驚險和艱辛、當飛雲閣前的聲聲爆竹響起、嗩吶奏出道家樂章、表演者便自峰頂輕輕騰空跳起、沿著垂直懸掛到江面的繩子攀緣而下、靈活的身軀在空中表演出許多令人驚嘆的高難度動作、當他們下滑到接近削壁中間的岩洞時、便劇烈地搖晃繩索、借著慣性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竄入洞中、然後是地面上的楠木懸棺緩緩升空、上升到接近洞口時、岩洞裡的人用短索牽引、地面的人則大幅度地搖晃繩索、借著懸棺在半空中左右晃蕩的慣性、抓準時機上下合力把懸棺送入洞中
 
 
 

24岩的盡頭有水岩、這是一個臨溪的大岩洞、裡面可容納數百人、洞前江水澄清、洞頂懸空伸出江面、人站在洞口頗有些驚險之感

仙岩就是仙女岩、又稱大地之母:在龍虎山禾觚岩金鐘峰之間、其本質是個龐大的岩壁、酷似一個裸體女子的生殖器官、岩石是那樣逼真自然很難想像、這會是天然形成的、然而它的確是大自然所孕育的、沒有絲豪人工雕鑿的痕跡,丹崖絕壁上的崖墓仙女岩一個是生命的起點、一個是生命的終結、大自然把它們巧妙的組合在創建道教的龍虎山中、這裡面蘊含著宇宙間的奧秘、由大家去深思和遐想,堪稱世上絕景奇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雕蝕而成、維妙維肖逼真絕倫、在這裡更賦予陰陽造化、孕育天地萬物的道家哲理、遊客到此有男人心跳女人臉紅的遊趣,這裡是漂流的終點站、上岸後就是這個大地之母、也是龍虎山在遊客心中希望看一看的景點、要注意拍照的取景點,導遊說:男人看了笑哈哈、女人看了羞答答、小孩看見叫媽媽、看了照片就會知道為什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